2021年,国家印发了《关于加快推进贵州苗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》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,为大力推进苗绣产业建设、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,将指尖技艺转变为“指尖经济”。近日,我院“指尖技艺,绣锦前程(黔城)”乡村振兴分队在贵州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。

一、体悟苗绣之美,文创焕发非遗生机
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,苗绣作为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文化,是苗族历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现形式之一,作为古老的民族技艺,书写着苗族群众从远古时代至今的历史足迹,是苗族人民勤劳、智慧的结晶。
在指导教师吴孙玉笑、队长钱昊成的带领下,团队成员走进苗绣展示厅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,参观学习传统苗绣制成的民族服装以及应用于苗族的日常生活用具。据苗绣历代传承人介绍,苗绣是苗族历史上代代传承的刺绣技艺,苗绣纹样种类繁多,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,但也存在传统苗绣传承、传播困难等问题。近年来,随着互联网兴起,传统文创产业与现代网络科技相融合,对苗绣产业赋能、对乡村振兴发展、对苗绣文化传承具有积极作用。队员们深刻认识到,要将传统文化传承好,需要将传统元素生活化,以适应现代人的价值导向。要利用所学专业技术传承发扬苗绣文化,取得创新性发展进步,丰富中华文化内涵,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认同。


二、感悟实业精神,产业打通振兴命脉
苗绣产业发展道路是一条与众不同的新道路。本次实践,师生们走进多彩贵州文化产业投资集团,通过参观调研、讲座交流、培训操作等,深入了解苗绣产业模式和专业技术。为深入贯彻党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战略部署,贵州省委、省政府建立了多彩贵州文化产业投资集团。为保护苗绣传承,当地利用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创建“两库一平台”发展模式,推动苗绣产品的国际化、时尚化、产业化、品牌化。进一步激活文旅消费市场,推进乡村振兴建设,推动苗绣相关文创产品的国内外发展,提升苗绣制品知名度。通过调研师生们了解到以“两库一平台”为发展模式,将采集到的苗绣纹样矢量化后录入平台,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展示,对苗绣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应用有着重要意义。

在此次学习过程中,师生们深切感受到文化遗产需融合现代科技创新性发展,走产业化道路,才能使传统文化走近大众、走向世界。当代大学生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,学习实业精神,积极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性发展,树立文化自信,助力中华文化焕发生机。

三、深入指尖技艺,走入传承人工坊
第三站师生们来到台江县萃文街道仰黎苗族织绣工艺坊,在这里,一张张扎染布料在风中摇曳,空中飘荡着蓼蓝、马兰的香味。这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地,仍传承着传统的纺布、染布、刺绣等多项苗绣技艺,是目前机器还无法替代的。此次实践调研,团队邀请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传承人——潘玉珍,77岁的她仍坚守非遗传承一线,为国家传统手工艺文化做出贡献。
“苗族人绣的都是故事,苗族文化是财富,是宝贝。”潘玉珍热情地向团队成员展示了部分苗绣作品。精美纹样背后的故事随讲解缓缓展开,纪录着苗族文化独特的神话传说,传承苗族人民的世界观与智慧。潘玉珍多次受邀将向世界展示苗绣,曾前往新加坡、美国、英国……她不断将苗绣传统文化带上世界舞台。

潘玉珍的女儿张艳梅被聘请为中小学苗族非遗传承教育指导老师,多年来一直进行着中小学非遗教材编写、染织教学等工作。“作为苗绣传承人,我很乐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,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愿意加入苗绣传承的队伍中来。”张艳梅女士自豪地告诉队员。师生在学习旅程中,切实感受到了苗绣的独特民族魅力与文化意义,为传统手艺人的执着、坚守而感动,进一步体会到苗绣的是民族的,更是世界的。


四、抓好苗绣产业,助力脱贫攻坚
在贵州省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党委书记的带领下,师生们来到化屋村,村落坐落于青山秀水之间,坐落在花团锦簇、蝶舞翩翩之间。如今这里被称为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”,但在20年前,这里还是一个“世外桃源”。
苗绣作为化屋村脱贫攻坚的重要助力,是化屋村的特色产业,村内可见苗绣车间、蜡染车间、苗绣作品展示间等,为当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,为村落带来了财富。负责人刘杉为队员们介绍:“化屋村原本是深度贫困村,贫困率约为63%。苗绣车间一年约产120万销售额,为村贫困人口清零,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”

在化屋村文创产品生产车间,团队成员见到大学生返乡创业者杨文丽。杨文丽毕业后返乡传承苗绣和蜡染技艺,大力发展苗绣产业。其团队将传统苗绣和时尚元素相结合,推出玩偶、靠枕、服饰等产品。为了销售苗绣制品,杨文丽团队开通了专属的苗绣直播间,打通电商销售渠道。

团队师生在参观化屋村时,无时无刻不在被这个美丽现代的村落打动。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,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”。呼吸着浓厚的红色气息,队员们感受到苗绣在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中起到的重要作用。探索苗绣产业发展新道路,利用数字化技术,保护锦绣非遗之美,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瑰宝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,学习非遗文化有助于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。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知识传承者,学习非遗文化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承担起传承的责任。同时,如何将非遗文化内涵、审美价值转化为“指尖经济”,将非遗文化产业化服务于乡村振兴是当今的重要课题。“指尖技艺,绣锦前程(黔城)”乡村振兴分队将持续挖掘苗绣中的文化内涵,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,学习应用数字化技术建模、记录制作工艺守护非遗传承,探索通过发掘非遗资源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道路,更好地担负起新时代的使命,贡献青春力量。
物联网学院师生将联合非遗传承保护单位,建设非遗传承数据库,建立非遗数字模型,将制作工序与工艺成品扫描入库,助力数字化保护非遗。将苗绣产业化成果应用于乡村振兴,为企业、设计师、传承人搭建网络平台,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同时,促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。
撰稿:“指尖技艺,绣锦前程(黔城)”乡村振兴分队 编辑:姚真真 审核:徐欣娅